在“通天洞遗址考古发掘互动平台”前一探考古现场,跟随儿童创意剧“博物馆奇妙夜——《丝绸之路源起》”看张骞凿空西域……近年来,阿勒泰地区文博院(博物馆)充分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,将博物馆变成融教学、体验、游览为一体的“历史教室”,上演一场“奇妙之旅”。
足不出馆穿越到遗址
站在屏幕前,阿勒泰市实验小学三年级(7)班学生唐浠瑶用手轻轻点击“地层挖掘”,便能在“地层墙”上通过投屏动画、小游戏、互动等形式,了解通天洞考古发掘时有关地层的全部相关知识。科技赋能让文物触手可及,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孩子来博物馆。
阿勒泰地区文物资源非常丰富,目前拥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695处。2021年5月,地区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,“博物馆有2300多平方米的展陈区,馆藏文物540多件(套)。我们利用丰富的文物资源,精心打造了‘金山史韵’和‘金山岩画’两个大展,让展览成为人们了解阿勒泰地区历史文化的鲜活教科书。”阿勒泰地区文博院(博物馆)院长何会来说,为了提升展陈吸引力,博物馆通过数字技术,提升观众的体验感和参与度。
在“金山史韵”展陈中,博物馆打造了“通天洞遗址考古发掘互动平台”,观众可以“亲临”现场,“参与”通天洞遗址考古,认识和了解出土遗物。“在互动参与的过程中,观众不仅可以了解通天洞遗址考古的重要成果,还学到了考古知识。”阿勒泰地区文博院文物保护科负责人卓娅·巴合提说。
打造“沉浸式”参观体验
钟鸣鼎食的长安,意气风发的张骞使团,率军出征的李广……这是上个月在该博物馆首演的儿童创意剧“博物馆奇妙夜——《丝绸之路源起》”里的画面。
该剧时长半个多小时,分为“炎黄子孙、凿空西域、保卫西域、丝绸之路、守卫金山、文化传承”6个篇章,以汉武帝、司马迁、当代读书人的对话为主线,诵读《史记》段落,演绎凿空西域、李广出征等名段,通过讲述阿勒泰地区的汉朝文物、古今将士戍守边疆等内容,立体阐释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“该剧加入了话剧、舞台表演、诵读等多种艺术形式,并与‘金山史韵’展厅各展位串联结合,让观众在流动观演观展中,沉浸式体验文化场馆与艺术表演融合的独特魅力。”编剧于侠说,剧中的30位演员均是来自当地的青少年,他们同时也带动了周边人学习历史、了解文物的热情。
导演阿布都瓦依提·艾比包说,特别期待该剧后期能排演成人版本,将剧目搬上舞台,让更多人诵读经典、重温古籍、了解文物。
新技术让文物活起来
微信搜索“AR文物识别互动小程序”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阿勒泰地区博物馆院内广场,跟着小动物导览员与箭头的指引,走进展厅,轻轻用手触碰文物,调整远近距离,便能多角度欣赏精品文物。
此外,文博爱好者也可通过关注“阿勒泰地区文博院(博物馆)”公众号,点开页面底部“馆内导览”中的“全景博物馆”,通过展厅的提示标识,赏析展厅中的精品文物。
“在馆内参观的游客还能通过小程序扫描文物,查看文物相关信息和三维文物,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。”卓娅·巴合提说,近年来,博物馆开发了一系列馆藏文物数字采集、智慧化展示、可视化处理的模块互动体验项目。
“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我们还推出了主题为‘云游切木尔切克石人及石棺墓群’的走进文物保护单位现场直播活动,希望以这种方式让文物活起来,多方面地展现历史文化的魅力。”何会来说,阿勒泰地区文博院(博物馆)将持续做好文物的研究阐释工作,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,让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惠及各族群众。
作者:
【打印本文】【关闭】
点赞
收藏